扶不扶?”,这不是春晚版的小品,也不是现实版的情景再现,而是在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模拟法庭进行的模拟版的伦理短剧。该院大一人资班74位同学在这里进行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体验式”实验教学。三组同学根据自己的可能行为,扶、不扶、看伤者情况再决定扶不扶进行了表演并对“扶不扶”的理由进行了阐述,随后全班同学对此问题进行开放式讨论。指导老师戴中璧在点评环节从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道德、法律等多个层面结合社会上不同观点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公民美德养成和法律保障支撑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手段,肩负着理论武装、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长期以来,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以说理代替说教,用润物无声代替“满堂漫灌”,是该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江科大“基于情境模拟的体验式实验教学”作为探索上述问题的新思路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根据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姚允柱教授介绍,所谓“基于情境模拟的体验式实验教学”是指在思政理论课中依托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有两个特点:
一是“情景模拟”,即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并让学生参与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如这次的伦理短剧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旨在让学生体验道德和法律冲突,思考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场景模拟类实验项目。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课程中甚至会安排学生穿越回1950年代,成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人员,面对给定的条件拟定一个村的社会主义改造计划。
二是“体验感悟”,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身边的马克思主义者”项目,由学生选择让自身亲历、自己感动的优秀共产党员事迹进行模仿,引导学生体验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精神,增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在这样的教学互动中,使同学们对思政理论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明理与导行的相互促进,在体验学习中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以前,实验教学往往在理工科以及管理学等学科中被使用,具有覆盖面广、管理精准、过程规范、评价客观等优点,而这正是过去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所缺乏的。江科大投入两百多万元,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了“思政课体验课堂”、“舆情调查与研究实验室”、“素质拓展实验室”和“模拟法庭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编写出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手册》,设计了4门课程8个大类78个思政课体验式实践项目,其中“模拟时事报道”、“同红军在一起”、“反腐大家谈无领导小组讨论”、“香港的割让与收回历史情景剧”等广受学生欢迎,初步探索出一条与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截然不同的新路。
“思政课带给我的不是书本上枯燥的教条,而是关于信仰、关于生活、关于做人的选择和智慧,课上所体验到的道理必将伴随我的一生。”大四学生小徐的话代表了经历“体验式”实验教学的同学们的心声。